2025年9月1日

洞察全球大事|深挖中共內幕|追蹤AI前沿|川普2.0|娛樂|時尚|奇聞逸事|養生熱話

探索北歐 定制專屬行程 - Wendy北歐深度旅遊
Home牆內真相許家印香港山頂豪宅被曝違建6000呎地牢

許家印香港山頂豪宅被曝違建6000呎地牢

刷新「權貴地底王國」紀錄

【觀view.深度追蹤】2024至2025年,中國恒大集團主席許家印的名字再次登上香港頭條,不是因為企業轉危為安,而是因其私人持有、位於香港山頂布力徑的三幢獨立屋被揭發大規模僭建,當中一間更被發現僭建面積超過6000平方呎,包含一個難以想像的巨型地牢,比2012年曾轟動一時、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九龍塘大宅違建的地牢大逾一倍。事件不但暴露香港豪宅區層層疊疊的「違建文化」,亦折射出權貴階層對法律和規劃制度的蔑視,以及背後的資本運作、家族信託與離岸公司網絡。本文將結合近期相關新聞,從多個角度深度剖析恒大許家印山頂僭建案,並討論其對香港社會、法律與地產市場的啟示。

事件回顧:大宅僭建被揭發 屋宇署出手

2025年6月,香港屋宇署向許家印私人持有的山頂布力徑10號E屋發出清拆令及釘契,勒令業主於90日內展開修復工程、180日內完成復原。涉事大宅被揭發僭建面積高達6028平方呎,當中包括逾1000呎加高平台和一個約5000呎的地牢。根據建築圖則,該地牢本為泵房、機房及回填區,並無規劃任何居住空間,現卻被大規模改建成地下空間。官方文件指,大宅地底結構牆及分隔牆被拆除,回填區被重新挖空,違規擴建。

屋宇署強調,已派員入屋視察、調查,確認違規事實,並會就同一屋苑其他涉僭建的獨立屋,陸續發出清拆令。值得注意的是,許家印這三幢布力徑獨立屋,均由他透過一系列英屬處女群島(BVI)離岸公司間接持有。其中10E屋因恒大債務危機爆發後斷供,已於2023年被貸款承按人接管,現時市值約五億元,至今未售出。

僭建規模之大 刷新香港紀錄

這次10E屋地牢僭建面積約5000呎,遠超2012年唐英年九龍塘大宅被揭發的2200呎「唐宮地牢」,刷新香港豪宅僭建紀錄。根據調查,僭建的地牢主要位於原有回填區之下,將原本用作穩定地基的空間,非法開挖成居住或娛樂用途。樓上亦加建了一個1000多呎的平台,與正門相連,原本設計平地的位置被加高,設有木地板、石屎和樓梯,空間感大增,明顯違反建築圖則。

這種僭建早已不是個案。過去十多年,香港豪宅區僭建亂象屢見不鮮,從九龍塘、山頂到淺水灣,都曾出現政商名人、富豪大規模僭建甚至建「皇宮」地牢的新聞。這些僭建大宅往往通過複雜公司架構、家族信託、離岸公司持有,增加查證難度。而一旦被揭發,業主多以「不知情」或「前手所建」推搪,鮮有真正承擔刑責。

許家印與布力徑三大宅:資本運作與「技術性離婚」

許家印這三間布力徑獨立屋,原本均透過BVI公司Goodbond Limited等層層控股。2018年,Goodbond的控制權轉至許家印,並由被指是其「管家」的譚海軍,以及一名以潮州身份證登記的林炎,出任公司董事。據悉,這些大宅在恒大債務危機爆發後均被接管,B屋2024年5月以4.48億元售出,C屋和E屋仍在放售。E屋因僭建問題嚴重,至今乏人問津。

恒大集團自2021年爆發債務危機,許家印一度被視為中國地產「首富」。但隨著恒大債台高築,許氏家族資產遭到全球債權人緊盯,香港山頂大宅成為焦點。更有傳聞指,許家印與太太丁玉梅進行「技術性離婚」,部分資產轉移至丁氏名下,以規避債權追索。C屋公司董事曾報住丁玉梅名下,亦被外界視為家族財產保護手段的縮影。

法律與規劃失守?「權貴僭建」背後的社會反思

山頂布力徑僭建事件,立即引起社會廣泛討論。市民普遍質疑:為何富豪、權貴能長期大規模僭建而無人問津?與此同時,普通市民的唐樓、村屋僭建卻隨時面臨清拆,甚至刑事檢控。這種「雙重標準」激起民憤,亦反映法律執行力度與資本勢力的角力。

根據香港《建築物條例》,僭建屬於刑事罪行,最高可判監兩年及罰款。惟實際執行中,僭建豪宅多以發出清拆令、釘契(即在土地註冊處記錄違規),業主只需復原即可,罰則不痛不癢。更有甚者,僭建大宅往往多年未被揭發,直至換手、出售或鄰居舉報,才被動處理。這種「有錢就可以僭建、無錢就要守法」的現象,嚴重損害法治精神。

此外,僭建豪宅往往涉及結構安全、消防風險。地牢大規模開挖,若無專業設計及審批,可能危及樓宇結構,甚至周邊鄰舍安全。2012年唐英年地牢事件後,政府曾加強打擊僭建,但面對權貴豪宅,執法往往顧忌重重。

香港樓市與豪宅僭建:資產保值與「地下經濟」

豪宅大規模僭建,某程度上是資產保值、提升物業價值的「地下經濟」。以許家印10E屋為例,原設計建築面積約4000多呎,僭建後實用面積倍升至6000多呎,市值自然大幅提升。對於追求空間、私隱的富豪買家而言,地牢、平台等僭建設施成為「賣點」。有地產業內人士直言,山頂、九龍塘等區過去不少「明星大宅」實用面積遠超建築圖則,已是公開秘密。

然而,這種「僭建經濟」亦為香港物業市場埋下隱患。僭建物一旦被揭發,需強制拆除,物業市值大跌;同時,僭建涉及法律風險,買賣交易受阻。對銀行、按揭機構而言,涉及僭建物業亦屬高風險資產,影響整體金融體系健康。

離岸公司、信託結構與資產「隱身術」

許家印大宅事件同時揭示,香港豪宅市場長期盛行的離岸公司、家族信託「隱身術」。這些大宅往往由BVI、開曼群島等離岸公司持有,實際業主身份極難查證,亦方便資產轉移、規避追債。由於離岸公司董事可隨時更換,資產歸屬權可以「技術性」轉移至家族成員、管家,外界難以追查。

恒大債務危機爆發後,許家印三間山頂大宅均被接管,反映即使資產高度隱蔽,最終仍難逃債權人追索。這亦提醒香港社會:豪宅市場與國際資本、離岸金融高度掛鈎,任何一宗豪宅僭建案背後,往往牽涉複雜的跨境法律、稅務與金融操作。


「有錢任性」vs小市民守規——法治公平危機

許家印山頂僭建大宅事件,不僅是一宗違規個案,更是香港法治、公平與管治制度的縮影。豪宅僭建屢禁不止,反映執法與監管存在長期漏洞,而權貴階層「有錢任性」的心態,亦沖擊社會公平。當小市民為僭建天台、僭建鐵皮屋苦苦周旋時,權貴卻能大規模挖地牢、加建平台,法律尊嚴何在?

面對這種現象,香港社會有必要加強監管、加重罰則,並提升公眾監察機制。同時,政府部門應主動巡查、公布違規名單,杜絕「選擇性執法」的質疑。對於離岸公司、信託結構持有物業亦應設立更嚴格的透明度要求,確保資產來源及擁有權公開。

恒大債務危機尚未解決,許家印山頂大宅僭建案只是冰山一角。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唯有堅守法治、公平與透明,方能維護市場信心,防止「僭建文化」繼續滋生,讓法治與公義不再淪為權貴的遊戲。

RELATED ARTICLES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Most Popular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