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9日

洞察全球大事|深挖中共內幕|追蹤AI前沿|川普2.0|娛樂|時尚|奇聞逸事|養生熱話

探索北歐 定制專屬行程 - Wendy北歐深度旅遊
Home國際焦點【觀view專欄】川普強硬回擊梅德韋傑夫「核威脅」──美國核潛艦部署升級全紀錄 

【觀view專欄】川普強硬回擊梅德韋傑夫「核威脅」──美國核潛艦部署升級全紀錄 

【觀view|全網最全面、最客觀分析】2025年7月下旬至8月初:川普就俄羅斯核武及核潛艦議題的社交媒體與主流媒體言論全記錄與評析

背景脈絡與發展緣起

自2025年7月下旬,美國總統川普因烏克蘭戰爭僵局再惡化,公開對俄羅斯總統普丁及其盟友,包括前總統、現任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釋出新一輪外交與軍事強硬訊號。川普於社群平台Truth Social循序加碼,以公開「最後通牒」壓促俄羅斯與烏克蘭停火並達成協議,強調「否則美方將實施波及俄國與主要貿易夥伴的關稅和制裁」,其強硬談判策略成為國際矚目的焦點之一。

而梅德韋傑夫則於多個社群媒體(X、Telegram),直接嘲諷川普,呼籲其切勿輕視俄羅斯深厚的核能力,特別警告包含蘇聯時期保存的戰略核打擊系統「死亡之手」(Dead Hand),將核戰風險提升為全球關注的敏感話題。此番言論,再度點燃美俄之間的核威懾與策略較量。

主要事紀與相關原文彙整

1. 川普於Truth Social指令與警告

2025年7月下旬—首次「最後通牒」與核警示

川普於Truth Social率先發出警告:要求俄羅斯「50天內(即8月中旬)與烏克蘭達成停火協議,否則美方將對俄羅斯及其出口商品買家祭出高額(約100%)關稅和相關制裁」。

隨著俄方並未明確接受談判,川普數度縮短期限,最終於8月初將最後通牒壓縮至8月8日前完成。「俄烏若未在限期內獲得和平協議,美國將實施包含能源與大宗商品全面制裁,……主要受影響國家包括中國、印度等」。

2025年8月1日—部署核潛艦命令

8月1日,川普在Truth Social強調:「我已下令將2艘美國核子潛艦部署至適當戰略區域,以防(梅德韋傑夫)這些愚蠢且充滿煽動性的(核武)言論不只是口頭之爭。」川普指出,語言與態度「經常會引發出乎意料的後果」,他本人「希望這次只停留在口頭(層面)」。

川普進一步在記者會及採訪中說明:「這麼做(部署核潛艦),理由很簡單,美國人民的安全受到威脅,一名俄國高階官員公開威脅美國,作為總統,我要採取具體行動回應」.

2. 梅德韋傑夫的公開回擊

梅德韋傑夫在X與Telegram平台發表多則貼文,核心內容包括:「川普正在與俄羅斯玩最後通牒的遊戲。應該謹記兩點:一、俄羅斯不是以色列,也不是伊朗。二、每個新的最後通牒都是威脅,是邁向戰爭的一步。不是針對烏克蘭,而是美國自己(將自食惡果)」。

他並直接點名:「希望川普不要忘記冷戰時代蘇聯設計的『死亡之手』核系統,這不只是劇本、這是現實。……俗話說,有些劇不諧星演不起(意指核戰議題不是美國能用來威脅的)」。

3. 主流媒體披露與深度評論

部署核潛艦細節存疑與專家評述

包括CNN、《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等美國與國際主流媒體普遍關注美軍核子潛艦動向。美軍發言與五角大廈堅守機密原則,未證實動態細節。軍事戰略分析指出:「美國核潛艦本來就部署於全球隱秘戰略位置,川普高調發布消息,主要屬於語言威懾與策略信號升級」。

美退役軍官與安全學者普遍認為:「就作戰能力與即時報復而言,無論美國彈道飛彈核潛艦(如俄亥俄級)在何處,都已涵蓋俄羅斯境內全部重要目標,具備全球長程打擊能力,不存在『靠得更近就更威脅』的區別。川普此舉屬於口水戰升級,不足以改變現有嚇阻態勢」。

英國與其他北約觀點

英國退役海軍上將帕里形容:「核潛艦部署多近並不重要,因為飛彈射程數千公里,戰略重點在巡弋隱蔽與報復能力,不在於距離」。

4. 核對峙風險加劇 國際輿論熱議「古巴危機再現」

大量評論指稱川普與梅德韋傑夫隔空較勁,印證了冷戰時期美蘇核威懾老劇本重現於21世紀。雖多數安全專家仍認為核武實際動用風險極低,但高調言辭確實加劇了誤判、誤讀的意外風險。

主流輿論評析,川普一方面強調「話語也能產生戰略影響,需要謹慎管理」,一方面又以公開軍事調動威脅俄方,此舉有試圖打破俄方『恫嚇外交』慣例、爭取議價空間之嫌,但也可能觸發雙方持續反應升級。

《風傳媒》、德國之聲等歐亞媒體評論:「當雙方領袖為爭取國內支持頻繁飆高調、擅自點燃核武話題時,國際社會容易被牽動如同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般的不確定焦慮。即便沒有實際軍事調動,語言戰螺旋本身便是危機源頭」。

5. 專家焦點:核潛艦與美俄核態勢

美國現役核潛艦擁有最高全球投射力:截至2025年1月,美國核動力潛艦包含14艘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潛艦、4艘導向飛彈潛艦,以及53艘攻擊潛艦。每艘彈道飛彈潛艦可配備三叉戟II型飛彈,射程達7400公里以上,能對俄境任何位置形成實質威懾。

分析強調,美軍常態部署就已維繫核報復能力與威懾平衡,川普此次動作更像是話語層面的升級,目的在於向俄方示警、亦安撫美國內部憂心核武議題的輿論。

6. 美國國內與國際反應調查

退役軍官與安全界批評

美國前國安顧問波頓公開指出:「川普對美軍核潛艦的運作與第二擊戰略能力明顯不甚了解。美國的核潛艦已一直在全球部署,不用為一時言論表態而刻意調動。」他並建議,「類此俄官員的發言無需由美國總統親自回應,過度放大只會提高對方身價」。

科學家聯盟核資訊計畫也補充:「彈道飛彈潛艦的運作核心就是『隱蔽性』與報復能力,鮮有對外公開具體部署訊息。過度將軍事動態政治化,不利於穩定核態勢」。

金融、加密貨幣與地緣經濟衝擊

川普高分貝發言與核潛艦調動消息,短時間內導致資本市場與加密貨幣市場劇烈波動,比特幣一度跌破113,000美元,反映全球避險需求激增與對核危機升級潛在焦慮。

整理與客觀評價

本輪川普—梅德韋傑夫隔空論戰,凸顯21世紀核武國家話語競逐中,語言與信號傳遞漸與軍事實力並重。川普多次在Truth Social與主流媒體對俄「最後通牒」與部署核潛艦措辭升級,主因在於爭取對俄談判優勢,同時消解國內外對其對俄政策搖擺的質疑。

多數行業與學術專家強調,美國與俄羅斯核潛艦即時部署態勢並未根本改變,公開「調動」更多為政治信號。評論普遍預警,強化語言與軍事互動的混合戰略,恐加深核對峙誤判風險,呼籲各方領袖應重視危機溝通,避免重現古巴危機時期失控的決策模式。

從川普最新一波社交平台、主流媒體訪談到國內外專家及全球觀察人士意見,可以看出:

  • 川普藉“核潛艦部署”及“最後通牒式制裁”向俄方及全球展示“極限施壓”形象。
  • 實際軍事部署變化有限,而話語及心理戰效果大於行動本身。
  • 俄美核威脅與反制措辭舉態,正考驗其危機管控能力與國際溝通機制。
  • 國際專家普遍呼籲冷靜、維持戰略穩定與溝通機制,避免滑入難以逆轉的軍事危機邊緣。
  • 歐洲、北約及金融界密切關注風險,憂心任何動作會引爆新一輪安全與政治衝擊。

參考各方觀察,川普近期系列舉措顯示出美國對俄強硬路線日益明確,也再度讓全球聚焦“核威懾競逐”與大國博弈的新環境。在這場跨越國界的輿論與軍事攻防中,未來事態如何發展,仍需持續觀察雙邊與相關利益方實際行動以及外交對話成果。

補充幾個細節及新觀點:

首先,針對川普核潛艦指令的美國內部反應,有媒體專訪美國前白宮國安顧問波頓(John Bolton),他直言這體現川普缺乏對戰略核潛艦的基本理解(如二擊能力),強調此類潛艦本就隨時處於可打擊位置,”移動”概念意義有限。他甚至認為無論俄羅斯前總統說什麼,現階段都不該由美國總統如此高規格親自公開回應,懷疑川普未和專業團隊仔細討論戰略意涵。曾任美國海軍副部長雷文(Raven)也補充指出,這種舉動其實更針對心理層面多於實戰運用。

其次,退役英國皇家海軍上將帕里(Chris Parry)認為,川普的”部署”只是文字遊戲。由於現代彈道飛彈威力與射程,美國核潛艦距離俄國160公里還是6000多公里,對發射能力毫無差別,也不影響任何戰鬥力展現。他補充,這類戰略訊號其實每天、每時美軍核潛艦都在全球執勤巡邏,是平日就存在的核威懾狀態。

同時有安全學者進一步剖析,美俄之間核武部署與公開話語背後,涉及雙方國內政治操作——普丁與梅德韋傑夫藉此對國內強硬派表姿態,川普則塑造對內強勢領導人的形象。

金融市場方面,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在川普發表核潛艦新訊息當天大幅震盪,黃金價格短時間內走升,證明金融界對核軍事與地緣局勢消息仍維持高度敏感。

另外,這波緊張關係下,歐洲包括德國、英國、法國、甚至北約在內,出現希望美國對俄強硬、但同時更願意強化北約自身「自救」能力的聲音,顯示歐洲不再單純仰賴美國領導核威懾架構,也擔心任何美俄公開核威脅擾亂歐洲安全格局。

補充核潛艇現有數據:美國現役包括14艘俄亥俄級彈道潛艦與53艘攻擊潛艦、4艘改裝導彈潛艦,具備全球海域”二擊”能力。俄國核潛艦數量稍少,包含三角洲IV級、北風之神級、阿庫拉級等型號。有意見認為無論部署或否,雙方長年保持實戰能力並未實質變化。

部分專家提醒,隨著類似行動愈發頻繁,預警誤判與溝通失靈的危險被持續放大。歷史比較則提及從冷戰到今日,大國核危機管理體系愈發複雜,但政策決策若個人化、媒體化,實質危機卻可能被低估。例如這次部分專家明確批評:用高調”公開部署”不僅無助於真實嚇阻,有時反而容易惹來更具不確定性的國際誤解。

最後,有評論點出:川普在最後通牒、制裁高壓下,仍同步派遣特使魏科(Steve Witkoff)前往俄國推動停火協議,證明其”極端施壓”實則混合”交易與談判”策略。而俄方則稱普丁始終堅持自身目標,未因美方動作改變主要立場。雙方表象強硬,實則博弈空間依舊存在。

RELATED ARTICLES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Most Popular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