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沒有正確評估或理解總統讓TikTok停運的意願。」 ——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
【觀view深度獨家剖析】日前在西班牙馬德里落幕的中美經貿會談,其最重要的成果並非僅僅是關於TikTok未來的一紙框架協議,而是一場對美國川普政府「極限施壓」談判藝術的極致展演。這場看似圍繞一個社交媒體應用程式的商業談判,實際上演變成了一次國際外交博弈的教科書級案例,完美詮釋了川普式談判哲學的核心要義:建立不容置疑的威脅、拒絕任何形式的妥協、並將對手逼入別無選擇的困境。
事件的核心,不在於一家社交媒體的商業存續,而在於川普總統如何將「不賣就禁」的威脅轉化為一把懸在談判桌上方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其威懾力之強大,足以讓北京方面最終放棄其初始的強硬立場與雄心勃勃的交換條件。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Scott Bessent)那句一針見血的評論——「他們(中方)沒有正確評估或理解總統讓TikTok停運的意願」——揭示了這場高風險外交博弈的真正勝負手:一個被對手徹底相信的、不惜玉石俱焚的決心。
川普的決勝時刻
在歷經數月的高壓對峙後,中美之間圍繞TikTok命運的紛爭迎來了戲劇性的高潮。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親自打破懸念,在其社交平台「真實社群」(Truth Social)上高調宣布,一項旨在保留TikTok在美運營的協議已經達成。他將此成果定位為一項直接回應國內年輕人願望的勝利,並預告將與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以最終確認。
美東時間9月15日,正當中美經貿代表團於馬德里結束緊張磋商之際,川普總統的發文成為了全球關注的焦點。他寫道:「美國與中國在歐洲舉行的重要貿易會議進展非常順利,很快就會完成!」隨後,他以一種更具個人色彩和親和力的語氣補充道:「我們也針對一家國內年輕人非常希望能保留下來的『特定公司』達成協議。他們會非常高興!」
這段看似輕鬆的文字,實則蘊含了深厚的政治考量與精妙的公關策略。川普沒有使用複雜的商業術語或外交辭令,而是直接將協議與「國內年輕人」的快樂掛鉤,巧妙地將一項涉及複雜國家安全、數據主權和跨國商業利益的談判,轉化為一個回應民意、關懷青年世代的親民舉動。
這種修辭策略的精妙之處在於其多重功效。首先,它有效地淡化了外界對於川普政府可能在國家安全問題上讓步的質疑,將焦點轉移到了民意回應上。其次,通過強調「年輕人非常希望」,川普成功地將自己塑造為一個傾聽民聲、關懷民意的領導者形象,而非一個在外交壓力下被迫妥協的政治家。最後,「他們會非常高興」這種預期性的表述,實際上是在為自己的政治成就預先鋪墊輿論基礎。
此舉不僅旨在安撫TikTok在美國龐大的用戶群體,尤其是那些可能因應用程式被禁而感到不滿的年輕選民,更是在向外界展示他作為一個能夠「搞定事情」(get things done)的強力領導人形象。這種形象塑造對於川普而言至關重要,因為它直接關係到他在2028年可能的政治前景,以及他在共和黨內部的影響力地位。
川普緊接著宣布將於9月19日與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此舉意在表明,這項協議的層級之高,已需兩國元首親自確認,從而進一步強化了其作為總統個人成就的份量。通過將元首通話與協議確認直接關聯,川普實際上是在向國內外傳達一個信息:這不是一個由下級官員達成的技術性協議,而是一項需要最高政治層面介入的戰略性成果。
川普的這番「官宣」,不僅為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的艱難談判畫上了一個階段性的句點,更將整起事件的敘事焦點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將其塑造為一次由總統意志主導、並最終取得成功的重大外交與商業政績。這種敘事控制的重要性不容小覷,因為在現代政治中,成功的政治家往往不僅要能夠取得實質性成果,更要能夠有效地向公眾傳達和解釋這些成果的意義與價值。
白宮談判劇本 以總統意志驅動的極限施壓
川普的勝利宣言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其政府精心策劃並強力執行的談判策略的最終體現。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Scott Bessent)在會後接受專訪時,詳細披露了白宮如何以總統的堅定意志為後盾,在談判桌上進行極限施壓,這些披露為外界理解川普政府的談判哲學提供了珍貴的內部視角。
貝森特直言,美國政府設定的9月17日「不賣就禁」的最後通牒,是迫使中方回到談判桌並最終妥協的決定性因素。這個日期的選擇並非隨意,而是經過精密計算的結果。它既給予了談判各方足夠的緊迫感,又為複雜的商業和法律程序預留了必要的操作空間。更重要的是,這個明確的時間界限向所有相關方傳達了一個不容質疑的信息:美國政府的耐心是有限的,而且這種限制是不可協商的。
貝森特生動地描述了川普在此事上展現的堅決態度:「他們(中方)沒有正確評估或理解總統讓TikTok停運的意願。」這句話的深層含義遠超表面文字。它揭示了美方談判的根本優勢所在——他們成功地讓對手相信,川普總統真的會不惜一切代價按下「關閉」按鈕,即使這可能對美國自身的經濟利益和社會穩定造成一定衝擊。
這種威脅的可信度是如何建立的?關鍵在於川普政府過往的行為模式和政治記錄。從貿易戰的發起,到對華為等中國科技企業的嚴厲制裁,再到對TikTok問題的一系列強硬表態,川普政府已經建立了一個清晰的政治品牌:說到做到,絕不虛張聲勢。這種一致性使得美方的威脅具備了極強的說服力,中方談判代表無法將其簡單地視為談判桌上的討價還價策略。
據貝森特透露,中方代表團最初帶著一份令人咋舌的長長「補償清單」來到馬德里,試圖以TikTok的讓步換取美國在關稅、科技出口管制等多個領域的全面回撤。這份清單的存在本身就反映了北京對於這場談判性質的根本誤判。他們將其視為一次全面的利益交換機會,希望通過在TikTok問題上的戰術性讓步,換取在更廣泛戰略領域的實質性收益。
然而,獲得了總統「廣泛談判授權」的貝森特與貿易代表格里爾(Jamieson Greer)團隊,對此採取了堅壁清野式的回應策略。貝森特以一種近乎冷酷的語調描述了美方的立場:「我們打消了中方認為我們有大幅度讓步空間的想法。」這種表述背後體現的是一種徹底的談判優勢:當你擁有對手急需的東西(TikTok的存續),而對手能夠提供的東西對你而言並非必需品時,你就可以採取這種寸步不讓的強硬姿態。
美方談判策略的核心在於明確界定議題邊界。他們堅持將TikTok問題與其他貿易爭端完全分離,拒絕任何形式的「打包交易」。這種策略的智慧在於,它防止了談判議題的無限擴散,避免了美方在其他可能更具爭議的領域做出不必要的讓步。通過將談判範圍嚴格限制在TikTok問題本身,美方確保了自己在這個特定議題上的絕對優勢能夠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最終的談判結果完美地驗證了美方策略的有效性。中方不僅未能換取任何現有關稅和貿易政策的撤銷,其所獲得的,僅僅是貝森特所說的「未來不會發生某些事情的承諾」——這是一種極其有限且模糊的安慰劑。從雄心勃勃的一攬子補償方案,到幾乎微不足道的未來承諾,這種巨大的落差生動地展示了什麼叫做談判桌上的徹底失敗。
川普對TikTok最後通牒
此次馬德里談判的起點,並非建立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而是始於美方設定的一個毫不含糊的倒計時。9月17日,這個被華府定為TikTok在美國的「死線」,不僅僅是一個日期,它代表著川普政府一種不容置疑的政治意志。對於習慣於在國際談判中進行漫長拉鋸和策略性模糊的各方而言,這種斬釘截鐵的最後通牒本身就構成了一種巨大的心理衝擊。
在國際談判的歷史上,最後通牒的使用往往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威脅者的決心被質疑,那麼最後通牒就會演變成一個空洞的恐嚇,反而削弱威脅者的談判地位。但如果威脅的可信度得到確立,那麼它就會成為談判桌上最有力的武器。川普政府在TikTok問題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於他們成功地建立了後一種情況。
貝森特在專訪中的坦率發言,為外界理解美方策略提供了最關鍵的內部視角。他指出,中方談判代表最初的誤判,在於他們可能認為「關閉TikTok」對美國自身經濟和社會(特別是年輕選民)的潜在負面影響,會讓川普政府在最後關頭心軟,將威脅視為一種談判中的高聲叫價而非真實意圖。
這種誤判並非完全沒有根據。TikTok在美國擁有超過1.5億用戶,其中絕大多數是年輕人,而年輕人正是決定選舉結果的重要群體之一。從純粹的政治計算角度來看,強行關閉一個如此受歡迎的應用程式確實可能招致相當程度的政治反彈。然而,中方代表顯然低估了川普總統為了樹立其在國家安全議題上的強硬形象、兌現其競選承諾,以及向北京展示其不可預測性和行動力所願意承受的政治代價。
「總統真的會按下關閉按鈕」——這一核心信念的成功傳遞,是美方談判策略的基石。貝森特和格里爾組成的美國談判團隊通過各種正式和非正式的溝通渠道,反覆向中方傳達這一信息。這種信息傳遞不僅僅是口頭上的,更體現在美方談判代表的行為模式、語言表達和整體態度中。
威脅可信度的建立還依賴於川普政府過往的政策記錄和行為模式。從2018年開始的中美貿易戰,川普政府已經多次證明了其在關鍵時刻採取激進行動的意願和能力。無論是對價值數千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關稅,還是將華為等中國科技巨頭列入實體清單,川普政府的每一次行動都在向世界證明:他們說到做到,絕不虛張聲勢。
這種威脅的可信度一旦建立,就徹底改變了談判的基本性質。正如貝森特所觀察到的,談判的焦點從「如何交易」轉變為「如何止損」。TikTok的存續不再是中方可以用來交換其他利益的資產,反而成了一個必須優先解決的緊急問題。這種心理轉換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因為它直接決定了談判各方的基本立場和策略選擇。
在這種新的談判格局下,美方從一開始就佔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他們不需要證明自己的合理性,不需要為自己的要求進行辯護,更不需要在其他領域做出補償性讓步。相反,中方發現自己處於一種極為被動的地位:他們必須證明自己的善意,必須主動提出解決方案,必須在時間壓力下快速做出決策。
這種權力關係的根本逆轉,正是川普式「極限施壓」談判法的精髓所在。它的核心不在於威脅本身,而在於讓對手完全相信威脅的真實性和不可避免性。一旦這種相信得到確立,談判就不再是雙方的平等博弈,而是變成了一方設定條件、另一方被迫接受的單向過程。
粉碎交換幻想 堅壁清野的談判策略
在建立了「可信威脅」這一堅實基礎後,美方團隊隨即展示了其策略的第二步:徹底粉碎中方試圖用TikTok換取其他利益的任何幻想。這一階段的談判展現了川普政府在議題控制和範圍界定方面的高超技巧,同時也反映了美方對於自身談判優勢的深刻理解和充分利用。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接受路透社與彭博社的聯合專訪時,以令人印象深刻的坦率態度披露了美方在談判中的策略考量,這些內部信息為外界提供了理解這場高風險博弈幕後動態的珍貴窗口。他直言不諱地指出,美國政府發出的「不賣就禁」最後通牒是促使中方最終達成協議的關鍵驅動力,但更重要的是美方如何利用這一優勢來完全重塑談判的基本框架。
據貝森特詳細披露,中國代表團帶著一份內容詳盡的「補償要求清單」抵達馬德里,這份清單的涵蓋範圍之廣令人咋舌:撤銷川普政府在新一輪貿易戰中加徵的所有關稅、回撤此前多年積累的各項對華關稅措施,以及全面放寬美國對華的科技出口管制政策。這份清單清晰地暴露了北京方面的戰略意圖:他們希望將TikTok問題作為一個槓桿,撬動整個中美經貿關係格局的重新調整。
這種策略思路在表面上看似合理。畢竟,TikTok作為一個擁有巨大商業價值和社會影響力的平台,其命運的確可能值得相當程度的交換。從純粹的經濟角度計算,TikTok的美國業務估值可能高達數百億美元,而其對中美雙邊關係的象徵意義更是難以量化。在這種情況下,北京方面期待能夠以TikTok的戰術性讓步換取戰略性收益,從某種程度上說是符合國際談判的一般邏輯的。
然而,中方的這種計算忽略了一個關鍵要素:談判的主動權完全掌握在美方手中。川普政府並不需要TikTok問題得到解決來緩解任何迫在眉睫的危機,相反,維持現狀或者真的執行禁令對美國而言都是可以接受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美方完全沒有動機接受任何形式的「一攬子交易」,特別是那些可能在其他戰略領域削弱美國優勢的交換。
獲得了總統「廣泛談判授權」的美國團隊對中方的補償要求給予了毫不留情的拒絕。貝森特以一種近乎輕描淡寫但實則冷酷無情的口吻描述了這一過程:「我們打消了中方認為我們有大幅度讓步空間的想法。」這句看似平淡的表述背後,實際上隱含著談判心理學的深刻洞察:在擁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任何形式的讓步都可能被對手誤讀為軟弱的信號,從而削弱威脅的可信度。
美方的策略核心在於明確劃定談判的議題邊界。他們堅持認為,TikTok問題就是TikTok問題,它是一個基於美國國家安全考量的獨立議題,絕不能成為中方在其他領域進行利益交換的籌碼。這種堅持看似簡單,但實際上體現了高度的戰略智慧。通過拒絕議題的擴散和綑綁,美方確保了自己能夠將有限的談判優勢發揮到最大效果。
這種策略的執行需要極強的政治定力和談判技巧。在實際的談判過程中,面對中方代表團可能展現出的失望、憤怒或者威脅,美方談判代表必須保持絕對的冷靜和堅定。任何一絲軟化的跡象都可能被對方捕捉並加以利用。從貝森特的描述來看,美方團隊在這一點上表現得相當出色,他們成功地維持了一種「友好但堅定」的談判姿態,既避免了不必要的情緒對抗,又絕不在原則問題上做出任何讓步。
最終談判結果的戲劇性對比,生動地證明了美方策略的徹底成功。中方不僅未能獲得任何現有關稅和貿易政策的實質性撤銷,其最終得到的,僅僅是貝森特所說的「未來不會發生某些事情的承諾」。這種表述本身就充滿了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哪些事情不會發生?在什麼條件下這種承諾保持有效?這些關鍵細節的缺失,使得中方的「收穫」更像是一種心理安慰劑而非實質性的政策收益。
從雄心勃勃的全面補償方案,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未來承諾,這種巨大落差的形成過程本身就是一次談判藝術的經典演示。它清晰地展示了在談判優勢極不對稱的情況下,擁有優勢的一方如何通過策略性的堅持和拒絕,將對手的期望值一步步壓縮到幾乎為零的水平。
元首外交的終極槓桿
如果說「禁令威脅」是經濟層面的重砲,那麼美方還精心準備了外交層面的精準打擊,作為確保談判成功的「臨門一腳」。這一策略的核心在於巧妙地將一個本質上屬於商業和技術領域的問題,提升到兩國最高政治層面的外交議程中,從而創造出遠超TikTok本身價值的政治籌碼。
據多位知情人士透露,美國談判團隊在馬德里會談期間傳達了一個極其微妙但分量十足的信息:如果中美雙方無法在此次會談中就TikTok框架協議達成一致意見,那麼原先外界普遍預期的、計劃於今年秋天舉行的川普與習近平元首會晤,將很可能化為泡影。這一信息的傳達方式據說相當巧妙,既沒有採用直接威脅的語調,也沒有將其表述為美方的主動決定,而是以一種「客觀分析」的方式,向中方代表團說明TikTok問題的解決對於兩國關係整體氛圍的重要影響。
這一策略的精妙之處在於其多重層次的考量。首先,它準確地捕捉到了當前中美關係的基本特徵:高度緊張、缺乏有效溝通渠道、急需高層對話來防止關係進一步惡化。在這種背景下,兩國元首的會晤不僅具有重要的實質意義,更承載著巨大的象徵價值。對於任何一方而言,被視為導致元首會晤取消的責任方,都將在國際輿論中處於不利地位。
其次,這一策略充分利用了中方對於元首外交的特殊重視。對於習近平政府而言,與川普的成功會晤不僅能夠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在全球事務中的重要地位,更能夠向國內民眾證明最高領導人有能力管控中美關係這一關乎國家根本利益的重大議題。一次成功的元首會晤,特別是如果能夠在中國本土舉行,將為習近平提供極其珍貴的政治資本,有助於鞏固其國內政治地位。
更重要的是,美方深刻理解到,對於北京方面而言,一次被美方主動取消的元首峰會將構成不小的外交挫敗。在當前國際格局下,中國正在努力塑造自己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形象,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如果因為TikTok這樣一個商業技術問題而導致中美元首會晤的取消,不僅會在國際社會引發對中國外交能力的質疑,更可能被解讀為中國在關鍵時刻缺乏必要的靈活性和妥協精神。
通過將一個商業技術問題與兩國最高領導人的外交議程直接掛鉤,美方成功地將談判的stakes(利害關係)從純粹的經濟層面提升到了國家戰略和領袖威望的高度。這使得中方面臨的選擇不再僅僅是一個關於企業海外市場得失的商業決策,而是一個可能影響整個中美關係走向、以及兩國領導人個人政治聲譽的戰略性決策。
這種壓力放大效應的心理機制相當複雜。當談判的後果被框定為可能影響國家間關係和領袖聲譽時,談判代表們往往會感受到遠超議題本身重要性的壓力。他們不僅要考慮具體議題的得失,更要評估自己的決策可能對更廣泛政治後果承擔的責任。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理性的成本效益分析也可能被這種額外的政治風險考量所扭曲。
美方在運用這一策略時表現出了相當的技巧性。他們沒有將元首會晤的取消表述為對中方的懲罰,而是將其呈現為一種「自然後果」:如果TikTok問題得不到解決,兩國關係的整體氛圍將難以支撐高層次的外交互動。這種表述方式的巧妙之處在於,它避免了直接對抗的色彩,減少了中方可能產生的逆反心理,同時又清晰地傳達了美方的核心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將商業問題與元首外交掛鉤的策略,本身也體現了川普政府外交風格的一個重要特徵:將各種不同層次和性質的議題進行戰略性整合,以maximizes(最大化)美國在特定問題上的談判優勢。這種做法雖然可能增加國際關係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但在短期内確實能夠為美方帶來顯著的談判優勢。
這種雙重壓力的疊加效應最終被證明是決定性的。面對經濟層面的「禁令威脅」和外交層面的「會晤風險」,中方發現自己處於一種前所未有的困境:無論選擇哪種應對方式,都可能承擔超出TikTok問題本身的巨大代價。在這種情況下,接受美方的框架協議成為了一種理性的「止損」選擇,儘管這種選擇意味著中方必須放棄最初的雄心勃勃的交換條件。
甲骨文方案的複雜前景 協議落實面臨的多重挑戰
在川普總統的強力推動下,一個試圖兼顧多方利益的創新解決方案應運而生。根據目前披露的資訊框架,由美國科技巨頭甲骨文(Oracle)牽頭的一個財團,將成為承接TikTok美國業務的關鍵實體。這個方案的設計理念頗為巧妙:它既滿足了美方對於國家安全的核心關切,又為中方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利益參與,同時也為TikTok的持續運營提供了可行路徑。
這個被稱為「甲骨文方案」的解決架構,其核心目標是在不完全剝離字節跳動所有權的前提下,將TikTok的美國用戶數據和內容審核機制置於美國公司的嚴格監管之下。甲骨文作為全球領先的數據庫和雲端服務提供商,其在這個方案中的角色很可能是作為「可信賴的技術夥伴」,負責儲存和保護所有美國用戶的數據,確保這些敏感資訊與字節跳動在中國境内的伺服器系統完全隔離。
然而,儘管馬德里會談達成的框架協議代表了一個重大的積極進展,但距離最終的塵埃落定,仍有多個關鍵關卡需要通過,每一個環節都可能成為整個協議的潛在破壞點。
首先,框架協議的技術細節仍有待進行極其複雜和細緻的談判。甲骨文領導的財團的具體構成將如何確定?財團與字節跳動之間的股權分配比例、董事會席位安排、重大決策的表決機制將按照什麼原則進行設計?更為關鍵的是,數據管理權限的具體界定、演算法技術的控制權歸屬、以及內容審核政策的制定權力將如何在各方之間進行分配?這些看似技術性的問題,實際上涉及到各方的核心利益,任何一個環節的談判陷入僵局都可能讓整個協議前功盡棄。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TikTok核心演算法的處置問題。這套被廣泛認為是TikTok競爭優勢來源的推薦算法,不僅具有巨大的商業價值,更被中國政府列入了技術出口管制清單。美方是否會要求獲得算法的完整控制權?中方是否願意在這個涉及核心技術機密的領域做出實質性讓步?雙方如何在保護各自技術機密的前提下建立必要的透明度和信任機制?這些問題的複雜性遠超一般商業交易的範疇。
其次,協議需要獲得中美兩國最高領導人的最終政治確認。川普與習近平預定於9月19日進行的通話,將是為這份框架協議進行政治「加持」的關鍵環節。兩國元首的個人態度和政治意願將直接決定協議能否獲得必要的政治支持。如果任何一方領導人對協議內容表示保留或提出修改要求,整個談判進程都可能需要重新啟動。
第三個挑戰來自美國國內的政治審查程序。由共和黨控制的美國國會對於任何涉及中國的協議都保持著高度警覺的態度,許多議員對TikTok的國家安全風險持深度懷疑立場。任何被視為對華「軟弱」或在國家安全問題上妥協的協議,都可能在國會面臨巨大的政治阻力。審查過程將極其嚴格和細緻,議員們會仔細檢視協議是否能夠徹底切斷TikTok與中國政府的任何潛在聯繫,是否能夠有效保護美國用戶的數據安全和隱私權益,是否存在任何可能被中方利用的漏洞或後門。
國會的審查不僅涉及技術層面的評估,更包含政治層面的考量。在當前美國政治氛圍下,對華強硬已經成為跨黨派的主流立場,任何議員都不願意承擔在國家安全問題上「軟弱」的政治風險。這意味著協議必須在技術方案上做到近乎完美,在政治表述上做到毫無瑕疵,才能獲得國會的批准。
最後一個重要的不確定因素來自中國政府的技術出口審批程序。根據中國現行的技術出口管制法規,TikTok的核心技術,特別是其推薦演算法,很可能需要經過專門的審批程序才能進行跨境轉移或授權使用。中方將如何執行這一審批流程?在什麼樣的條件和保障措施下才會批准相關技術的出口?這些決策將直接影響新合資實體的運營模式和市場競爭力。
為了給這些複雜的後續程序提供必要的時間空間,貝森特已經表示,美國政府可能會視情況需要將原定於9月17日到期的「不賣就禁」命令再次延長90天。這一延期安排為各方完成複雜的法律程序、商業談判和政治審查提供了寶貴的緩衝期,但同時也意味著整個協議仍然處於一種不穩定的懸置狀態。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TikTok協議的最終落實不僅關係到一家企業的商業命運,更可能成為未來中美在科技領域合作與競爭新模式的重要先例。如果這一方案能夠成功實施,它可能為其他面臨類似困境的中國科技企業提供可資參考的解決路徑。相反,如果協議在實施過程中遭遇重大挫折,它也可能進一步加劇兩國在科技領域的對立和脫鉤趨勢。
總的來說,儘管馬德里會談的成功為TikTok問題的解決開啟了重要窗口,但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在接下來的關鍵幾個月裡,各方都需要展現出極大的政治智慧、談判技巧和妥協精神,才能確保這個來之不易的框架協議最終轉化為可操作的現實方案。而這一過程的成敗,不僅將決定TikTok的未來,更可能深刻影響中美兩國關係的未來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