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view國際觀察】2025年9月10日凌晨,19架俄羅斯無人機入侵北約成員國波蘭領空,遭波蘭與北約聯合擊落,創下北約史上首次在成員國領空攻擊敵方目標的先例。面對這起嚴重軍事挑釁,美國總統川普首度公開表態稱「可能是個錯誤」,與歐洲盟友強硬立場形成鮮明對比,同時俄羅斯堅決否認蓄意攻擊波蘭。
北約史上首次開火 波蘭緊急啟動第四條
當地時間9月9日夜間至10日清晨,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大規模無人機與飛彈攻擊時,至少19架無人機偏離軌道進入波蘭領空。波蘭空軍F-16戰鬥機立即與荷蘭F-35戰鬥機、義大利預警機以及北約空中加油機組成聯合作戰編隊,緊急升空執行攔截任務。
根據波蘭軍方確認,聯合防空行動成功擊落了至少4架入侵無人機,波蘭當局最終在9個地點發現無人機墜落殘骸,其中部分距離邊界數百公里,顯示了入侵的深度和嚴重性。這次軍事行動創下了三項歷史先例:俄羅斯無人機首次在波蘭空域被擊落、北約史上第一次在成員國領空攻擊敵方目標,以及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北約的首次直接軍事介入。
波蘭總理圖斯克在議會緊急會議中將此事定性為「大規模挑釁」,並表示這是「二戰以來波蘭最接近公開衝突的一次」。儘管如此,他也謹慎地強調「沒有理由相信我們正處於戰爭邊緣」。基於事態的嚴重性,波蘭政府立即啟動了北約條約第四條,要求與盟友進行緊急磋商。
華沙肖邦機場在事發期間一度關閉空域,當日多個航班被迫延誤或改道。波蘭國防部隨即將防空警戒級別提升至最高等級,並加強與烏克蘭邊境的空中巡邏。
川普模糊表態引歐洲擔憂
面對這起前所未有的軍事事件,歐美領袖的反應出現明顯分歧。歐洲各國展現了罕見的一致性,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等北約成員國都對俄羅斯的行為表示強烈譴責,多位歐洲官員將此事件認定為「蓄意挑釁」。
然而,美國總統川普的反應卻與歐洲盟友形成了鮮明對比。9月11日,當被媒體問及對俄軍無人機入侵波蘭的看法時,川普首次公開表態:
「這可能是個錯誤啦,但不管怎麼說,我對整個事情一點都不高興,只希望這事能結束。」
這種避免直接譴責俄羅斯的表態立即引發爭議。值得注意的是,川普在事發約半天後曾在社群媒體上發文詢問「俄羅斯用無人機侵犯波蘭領空是怎麼回事?又來了!」但始終未明確譴責俄羅斯的行為,與歐洲領袖的強硬立場形成明顯的政策分歧。
歐洲外交官員私下表達了對川普立場的擔憂,認為這種模糊態度可能被莫斯科解讀為西方陣營內部的分裂信號。一位不願具名的北約官員表示:「在如此關鍵的時刻,我們需要的是團結一致的聲音,而不是模糊不清的表態。」
俄羅斯全面否認 稱為技術失誤
面對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俄羅斯採取了否認和技術解釋並行的應對策略。俄羅斯國防部發言人在莫斯科召開記者會,堅決否認需要為此事件負責,聲稱其無人機的攻擊目標僅限於烏克蘭西部的軍事設施,並未計畫襲擊波蘭境內的任何目標。
俄國防部發言人強調:「我們的作戰計畫明確限定在烏克蘭境內的合法軍事目標,任何聲稱我們蓄意攻擊北約國家的指控都是毫無根據的。」
更值得關注的是,俄羅斯國防部罕見地釋出積極信號,表示已準備好與波蘭國防部進行諮詢,這可能暗示莫斯科希望避免事態進一步升級。俄方技術專家解釋說,無人機可能因為複雜的戰場電子干擾環境而偏離既定航路。
俄羅斯的親密盟友白俄羅斯則提供了更詳細的技術性解釋。白俄羅斯國防部聲稱,他們的雷達系統追蹤到一些因受到電子干擾而「迷失方向」的無人機,這些無人機在失去GPS信號後可能自動飛向替代目標區域。
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在例行記者會上重申:「俄羅斯沒有攻擊北約國家的意圖,我們的軍事行動嚴格限定在特別軍事行動的框架內。」
國際社會要求緊急磋商
這起事件迅速上升為國際外交危機。除了波蘭啟動北約第四條外,包括斯洛伐尼亞、丹麥、希臘、法國和英國等國家已共同請求聯合國安理會於12日召開緊急會議,討論俄羅斯侵犯波蘭領空的行為。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發表聲明,呼籲各方保持克制,避免任何可能導致衝突升級的行動。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在布魯塞爾表示,歐盟將密切關注事態發展,並準備採取必要的外交和經濟措施。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在緊急聲明中表示:「這次事件再次證明了集體防禦的重要性。北約將繼續保護每一寸盟國領土,我們的團結和決心不容質疑。」
軍事專家分析戰略影響
軍事分析家認為,這起事件標誌著俄烏戰爭可能向北約領土蔓延的重要轉折點。倫敦國王學院戰爭研究系教授勞倫斯·弗里德曼指出:「這是自古巴飛彈危機以來,北約面臨的最直接軍事挑戰之一。」
華沙安全政策研究所主任揚·博澤克表示:「俄羅斯可能正在測試北約的反應底線,這種『灰色地帶』操作旨在探索西方的容忍度。」他警告說,類似事件可能會重複發生,直到國際社會建立明確的威懾機制。
從技術角度看,專家指出現代無人機配備先進的GPS導航系統和慣性制導裝置,「迷航」的可能性相對較低。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無人機專家認為,即使在電子干擾環境下,無人機也應該有備用的返航或自毀程序。
經濟制裁新動向
在軍事對抗之外,西方國家正在考慮新一輪經濟制裁措施。據知情人士透露,美國正在施壓七大工業國集團,準備對印度和中國加徵更高額關稅,以懲罰這些國家持續採購俄羅斯石油的行為。
歐盟委員會也在研擬針對俄羅斯無人機技術的專項制裁方案,包括限制相關電子元件的出口和凍結涉及無人機研發的俄羅斯實體資產。
不過,美方迄今仍拒絕對俄羅斯石油實施更嚴厲的直接制裁,這反映了美國在對俄政策上的複雜考量,特別是對全球能源市場穩定的擔憂。
跨大西洋關係面臨考驗
川普相對保守的表態暴露了跨大西洋關係中的潛在裂痕。歐洲外交界人士擔心,這種政策分歧可能影響未來西方陣營在對俄政策上的協調一致性,特別是在川普有可能重返政壇的背景下。
法國總統馬克宏在愛麗舍宮與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會晤後表示:「歐洲必須準備好在必要時獨立承擔安全責任。」德國總理肖爾茨也在柏林強調,歐洲不能依賴任何單一國家來保障集體安全。
波蘭總統杜達在與川普的電話會談後,雖然表示獲得了美方的支持保證,但波蘭政府內部消息人士透露,華沙對美國立場的模糊性感到困惑。
後續發展值得關注
這起前所未有的軍事事件的後續發展值得密切關注。首先是聯合國安理會的討論結果,各國將如何在俄羅斯擁有否決權的情況下達成共識。其次是北約第四條磋商可能帶來的具體軍事措施,包括是否會在波蘭部署更多防空系統和增加空中巡邏頻率。
從更廣泛的戰略角度來看,需要觀察俄羅斯是否會繼續在邊境空域採取高風險行動,以及國際社會如何建立有效的威懾機制防止類似事件重演。同時,川普表態所反映的美歐分歧也可能影響北約內部的團結和決策效率。
這次事件提醒國際社會,俄烏衝突的影響已經超出了地區範圍,直接威脅到北約的核心安全利益。如何在避免直接軍事衝突的同時維護集體安全原則,將是未來外交和軍事戰略的重要課題。
隨著各方立場的明確化,這起無人機入侵事件可能成為俄烏戰爭進程中的重要轉折點,其處理方式和後續影響將深刻塑造未來的歐洲安全格局和國際地緣政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