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

洞察全球大事|深挖中共內幕|追蹤AI前沿|川普2.0|娛樂|時尚|奇聞逸事|養生熱話

探索北歐 定制專屬行程 - Wendy北歐深度旅遊
Home首頁主圖馬克龍夫婦起訴美國網紅歐文斯:社交媒體時代的名譽保衛戰

馬克龍夫婦起訴美國網紅歐文斯:社交媒體時代的名譽保衛戰

【觀view獨家分析】2025年7月,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及其夫人碧姬·馬克龍(Brigitte Macron)在美國特拉華州對美國網紅坎迪斯·歐文斯(Candace Owens)提起誹謗訴訟。這場官司不僅涉及個人名譽,更將公眾關注的焦點帶向全球社交媒體時代中,言論邊界與責任的重大議題。

案件背景:從謠言到官司

坎迪斯·歐文斯是美國知名保守派評論人,長期在播客及社交平台發表激進言論。2024年3月,她在自己的節目及社交平台上,公開聲稱法國第一夫人碧姬·馬克龍「生為男性」,並賭上「整個職業聲譽」堅稱此說為真。她甚至用影片《Becoming Brigitte》進一步炒作相關話題。

這一言論並非憑空而來。所謂「碧姬·馬克龍實為男性」的謠言,過去幾年在法國及部分國際網路社群零星傳播,部分內容甚至將她和其兄弟讓-米歇爾·特羅涅(Jean-Michel Trogneux)混為一談,並斷章取義編造「證據」。這些論點,早被法國主流媒體與法院多次闢謠、駁斥。

然而,隨著歐文斯以其700多萬X(原推特)粉絲影響力擴大傳播,馬克龍夫婦認為事態嚴重,於2025年7月正式訴諸法律,指控歐文斯「散播荒謬虛構言論」,且多次拒絕撤回、公開道歉。

法律分析:誹謗案的難點與挑戰

1. 美國誹謗法的高門檻

馬克龍夫婦選擇在美國特拉華州提告,並非偶然。美國雖以「言論自由」為憲法第一修正案的核心,但同時允許對惡意誹謗追究法律責任。尤其是針對公眾人物,原告必須證明「實際惡意」(actual malice)——即被告明知其言論為假,仍故意散播。

這一門檻,源於1964年美國最高法院的判例New York Times Co. v. Sullivan,其精神在於保障媒體與個人對公眾人物的言論自由,避免「寒蟬效應」阻礙公共監督。但這也使誹謗案件的原告舉證難度大增。馬克龍夫婦不僅要證明言論失實,更須證明歐文斯主觀上明知其言論為假。

2. 法國與美國法律文化的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9月,法國法院曾判定兩名女性因散播「碧姬·馬克龍是男兒身」的說法而構成誹謗。但在上訴中判決被推翻,反映出即便在注重名譽權的法國,這類案件的裁定也有極大爭議。相比之下,美國對於言論自由的保障更為嚴格,勝訴難度更高。

社交媒體:輿論戰場與虛假信息的溫床

1. 資訊流通加速,輿論傷害擴大

社交媒體讓個人意見傳播空前快速,一則虛假信息往往能在短時間內被數百萬人看到、分享甚至信以為真。歐文斯這一事件便是典型例證。她將個人對碧姬·馬克龍的陰謀論公開散播,導致謠言在全球多語環境中迅速擴大,造成當事人與家屬困擾,亦對公眾認知產生偏誤。

2. 平台責任與內容監管的兩難

這起案件引發了社交平台的責任討論。歐文斯以個人意見為名,但其平台效應實際已接近主流媒體,卻未必承擔同等審查與責任。當內容涉及惡意造謠或誹謗時,平台應否加強監管,仍是全球民主社會持續討論的難題。

名譽、隱私與言論自由的拉鋸

1. 個人權益的受損

在馬克龍夫婦的聲明中,他們強調歐文斯言論「明顯為了騷擾和謀取名氣」,這不僅傷害當事人個人,更對家人、社會形象造成長遠影響。根據心理學與法學研究,持續性的網路謠言對受害者可造成明顯心理壓力與社會排擠。

2. 公共人物的困境

作為國家元首及其家屬,馬克龍夫婦雖屬「公眾人物」,理應承受較高的輿論審視,但當陰謀論成為網路流量與商業利益的工具時,原本用來平衡輿論監督與個人名譽的法律原則,面臨新的時代挑戰。許多公眾人物過去選擇「不回應」,如今越來越多以訴訟維權,以正視聽。

案件爭議:歐文斯與支持者的觀點

歐文斯本人對訴訟「嗤之以鼻」,認為這是馬克龍夫婦「明顯且絕望的公關操作」,並強調自己「言論屬於個人觀察與質疑」。支持者則主張,在資訊時代,對公眾人物任何「疑問」都應享有討論空間,且主張名人應以「公開透明」的態度面對各種輿論壓力。

但反對者則認為,當個人言論已被證明與事實嚴重不符、屬於刻意編造且反覆炒作時,便不再屬於「誤解」或「合理批評」範疇,而是惡意攻擊。這也是誹謗法律設立的根本出發點。

國際影響與社會思考

馬克龍夫婦的訴訟在全球引發激烈討論。支持者認為,此舉有助於抵制惡意謠言、維護正常輿論秩序;質疑者則擔心,此類官司可能「寒蟬效應」,影響正常輿論自由。學界普遍認為,隨著資訊社會發展,法律與倫理標準必須與時俱進,找到平衡點。

1. 對媒體與自媒體的啟示

此案提醒所有媒體與自媒體從業者,在獲取流量與關注的同時,應堅守事實查核、尊重當事人基本權益。否則,個人品牌或許短期獲利,卻可能因法律風險與社會譴責長遠受損。

2. 大眾媒體素養的重要性

面對層出不窮的虛假信息,公眾的媒體素養也顯得尤為重要。每個人都應學會判別信息來源、審慎對待爆炸性言論,避免淪為謠言的傳播者。

結語

馬克龍夫婦對歐文斯的誹謗訴訟,絕非單純的個人糾紛,而是一場關於名譽、真實、言論自由與社交媒體責任的現代議題。這起案件無論最終結果如何,勢必將成為未來類似案件的重要參考——提醒我們,資訊時代下,每一份「言論自由」都伴隨「責任」與「底線」;而維護真實與公正,是社會每個成員不可迴避的責任。

RELATED ARTICLES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Most Popular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