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view深度觀察】2025年9月3日,中國在天安門廣場舉行抗日戰争勝利80周年紀念閱兵,這場被視為習近平展示「大國領導地位」的重要舞台,卻在表面輝煌下暴露出前所未有的政治異常信號。從胡錦濤的意外缺席到軍委高層的大規模異動,從賓客名單的戲劇性變化到外交戰略的根本轉向,九三閱兵正成為解讀當前中共政治格局深刻變化的重要窗口。
閱兵異常細節:政治信號的密碼解讀
2025年的九三閱兵與十年前相比,呈現出多項引人注目的異常細節。首先是閱兵總指揮的異常安排——由中部戰區空軍司令員韓勝延中將擔任,而非按慣例由閱兵地所屬軍事單位主官、即中部戰區司令員王強擔任。這一打破慣例的人事安排背後,可能暗示著軍內高層的複雜博弈。
更值得關注的是,王強不僅未擔任閱兵總指揮,還缺席了今年8月1日建軍節的慶祝活動。這種連續性的異常缺席,在軍隊人事高度規範化的體系中極為罕見,可能預示著中部戰區高層正面臨某種形式的政治審查或調整。
閱兵儀式本身的規模和形式也顯現出微妙變化。與2015年強調「中國夢」和「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同,2025年的閱兵更多凸顯了軍事實力展示和陣營對立的色彩。這種變化不僅體現在武器裝備的展示重點上,更反映在整個活動的政治定調中。
胡錦濤缺席:權力格局重構的重要信號
作為中共前總書記,胡錦濤在九三閱兵中的缺席具有深刻的政治象徵意義。自江澤民2022年底逝世後,胡錦濤已成為排序最靠前的中共元老,其政治地位和象徵意義不容忽視。
健康因素與政治考量的交織
官方對胡錦濤缺席的解釋通常歸因於健康因素,但深入分析顯示,這一解釋可能過於簡化。回顧2022年中共二十大閉幕式上胡錦濤被「架離」的戲劇性場面,外界普遍認為這一事件標誌著團派勢力的全面邊緣化。
然而,近期出現的一些跡象表明,政治格局可能正在發生微妙變化。習近平在最近的講話中重提胡錦濤時期的「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這一時隔13年重現的政治口號,被分析人士視為習近平權力受到挑戰的重要信號。
團派勢力的潛在復甦
胡錦濤的缺席可能也反映了當前黨內複雜的派系博弈。儘管團派在二十大後表面上全軍覆沒,但近期一些跡象顯示,以胡春華為代表的團派人物正獲得更多媒體關注。這種變化是否預示著團派勢力的潛在復甦,值得持續觀察。
軍委高層大規模異動:權力鞏固的代價
九三閱兵舉行時,中共軍隊正經歷著自毛澤東時代以來最大規模的高層人事震盪。這場以反腐為名的清洗運動,其規模和深度都達到了史無前例的程度。
火箭軍腐敗案的連鎖反應
自2023年7月火箭軍腐敗案爆發以來,已有超過14名高級軍官相繼落馬或「消失」。這場清洗不僅涉及火箭軍這一戰略核心部門,更擴散至裝備發展部、政治工作部等軍委直屬機構。
- 何衛東:中央軍委副主席,習近平福建舊識,二十大後破格提拔,但自2025年3月起在公開活動中消失
- 苗華:前軍委政治工作部主任,2024年11月被停職,負責軍隊政治工作多年
- 李尚福、魏鳳和:前後兩任國防部長,2024年6月被開除黨籍和軍籍
- 李玉超、周亞寧:前火箭軍司令員,涉及重大腐敗案件
反腐與忠誠清洗的雙重性質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軍隊清洗的對象中,相當一部分是習近平親自提拔的親信。這種「殺熟」現象在中共政治史上並不罕見,但其規模和集中程度確實異常。分析人士認為,這可能反映出兩種情況:要麼是習近平在鞏固權力過程中的「壯士斷腕」,要麼是其權威受到挑戰後的被動應對。
更為關鍵的是,軍委七個席位中目前空缺達到3人,這種史無前例的空缺狀況可能對軍隊指揮體制造成實質性影響。在台海局勢日趨緊張的背景下,軍隊高層的大規模調整無疑會對戰略決策和執行能力產生深遠影響。
從「人類命運共同體」到「反西方軸心」:外交戰略的根本轉向
九三閱兵的賓客構成最直觀地反映了中國外交戰略的根本性轉變。這種轉變不僅體現在參與國家的數量上,更體現在質量和政治色彩的根本改變。
賓客名單的戲劇性變化
對比2015年九三閱兵的賓客名單,當時包括韓國總統朴槿惠、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南非總統祖馬、捷克總統澤曼等多國領導人,展現了中國在當時的國際影響力和外交成果。然而,2025年的賓客構成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以俄羅斯總統普京和朝鮮領導人金正恩為代表的「反西方軸心」成為主角,而原本可能參與的韓國、哈薩克、南非、印度等重要國家領導人的缺席,凸顯了中國「朋友圈」的急劇縮水。特別是金正恩首次登上天安門城樓這一歷史性時刻,更是向國際社會發出了明確的陣營信號。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失敗
習近平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原本旨在構建一個包容性的國際秩序,吸引更多國家參與中國主導的全球治理體系。然而,當前的現實卻是這一理念的明顯失敗。當中國的主要合作夥伴變成俄羅斯、朝鮮、伊朗這樣在國際社會中具有爭議性的國家時,它實際上是在向世界宣告自己已經站在了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的對立面。
這種定位帶來的戰略風險是顯而易見的:它不僅無法吸引中立國家,反而可能推動更多國家倒向美國陣營。對於那些原本希望在大國競爭中保持平衡的中等國家而言,中國與「流氓國家」的密切合作可能會讓它們更傾向於選擇美國陣營。
內政外交惡性循環:戰略困境的形成機制
九三閱兵所暴露的問題不僅僅是外交層面的,更深層的是內政與外交相互作用形成的惡性循環機制。這種循環正在成為中國當前面臨的最大戰略挑戰。
經濟困境與政治合法性危機
中國當前面臨著持續的通縮壓力、房地產市場崩潰、消費信心低迷等多重經濟挑戰。政府的刺激政策效果有限,「政策失靈」的跡象日益明顯。經濟困境不僅削弱了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也動搖了共產黨政權的政治合法性基礎。
長期以來,中共依靠經濟增長來維持其統治合法性,但當這一基礎開始動搖時,政治穩定性也將面臨嚴峻考驗。在這種情況下,對外展示實力和尋求國際支持變得更加迫切,但現實的外交困境卻讓這種努力變得事倍功半。
國際孤立的自我強化機制
為了轉移國內矛盾,政府可能會採取更加激進的外交政策,進一步加劇與西方國家的對立。同時,國際制裁和孤立又會加重國內經濟困難,形成更大的政治壓力。這種惡性循環一旦形成,就很難打破。
九三閱兵中展示的「反西方軸心」集結,表面上看似增強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但實際上可能加速了這種惡性循環的形成。當一個大國的主要盟友都是國際制裁的對象或政治上的邊緣國家時,這本身就說明了其外交政策的局限性。
軍事展示的雙刃劍效應
大規模的閱兵展示雖然可以展現國家實力,但在當前的國際環境下,這種展示可能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對於那些已經對中國軍事擴張感到擔憂的鄰國而言,更大規模的軍事展示只會加劇它們的安全焦慮,推動它們尋求美國的安全保護。
盛世表象下的深層危機
2025年九三閱兵作為一場盛大的國際活動,確實為習近平提供了展示中國實力和影響力的平台。然而,透過表面的輝煌,我們看到的是一系列令人擔憂的異常信號:從胡錦濤的意外缺席到軍委高層的大規模異動,從賓客名單的急劇縮水到外交戰略的根本轉向,這些細節共同描繪出一幅中國政治格局深刻變化的複雜圖景。
真正的大國實力不僅體現在軍事力量和經濟規模上,更體現在國際影響力、軟實力和獲得廣泛國際支持的能力上。當一個國家的主要盟友變成國際社會的邊緣力量時,這本身就說明了其外交戰略的局限性。
對於中國而言,如何在維護核心利益的同時避免國際孤立,如何在大國競爭中保持戰略平衡,如何處理內政外交的複雜互動,將是未來面臨的重大挑戰。九三閱兵或許能帶來短期的政治收益,但能否轉化為長期的戰略優勢,仍然充滿不確定性。
正如古詩所云:「國破山河在,今後怎麼辦?」這句話或許正是對當前中國政治格局深刻變化最好的註腳。在權力重構的關鍵時刻,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成為理解未來走向的重要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