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view國際觀察】自2022年2月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這場戰爭經歷了陣地戰、城市巷戰、能源基礎設施轟炸與無人機精準打擊等多重階段。進入2025年9月下旬,俄烏衝突爆發以來首度呈現出明顯的「螺旋式升級」——雙方不再侷限於前線消耗,而是擴大打擊範疇與烈度,將戰火延伸至敵方腹地,並以報復性循環推高戰爭烈度,進一步壓縮和平談判空間,導致國際社會對失控風險的普遍焦慮。
戰爭演變的臨界點 俄羅斯空襲基輔:規模、戰術與人道災難
2025年9月28日凌晨,基輔再次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俄羅斯軍隊發射「數以百計」的飛彈與自殺式無人機,對烏克蘭首都及周邊地區實施飽和式空襲。據烏克蘭官方與獨立監測單位確認,此為戰爭爆發以來基輔遭遇的最大規模攻擊之一。
平民傷亡與設施毀損:截至目前,基輔至少有4人死亡(含一名12歲女童),數十人受傷。基輔市長克里契科與軍事管理機構負責人特卡欽科均警告,死亡人數恐會隨搜救深入而攀升。多棟住宅大樓被摧毀,電力、通信和交通基礎設施受損。札波羅熱州等地亦傳出傷亡。
民眾避難與社會衝擊:大批市民湧入地鐵站避難,全國多處發布空襲警報,城市生活節奏被嚴重擾亂。恐懼與焦慮瀰漫社會,烏克蘭總統幕僚長葉爾馬克指出,這是「針對平民的戰爭」。
戰術意圖:俄軍此舉旨在通過規模空前的轟炸製造恐慌,動搖烏克蘭民心,並在心理與政治層面對政府施壓。另一方面,這也是對烏克蘭防空系統的「壓力測試」,尤其在烏方剛獲得以色列轉交的美製「愛國者」(Patriot)防空系統後,俄軍企圖用「量」壓「質」,消耗對方攔截彈藥並尋找防線漏洞。
烏克蘭的戰略反擊:無人機深擊俄羅斯油泵設施
在俄羅斯對基輔發動毀滅性襲擊之際,烏克蘭並未消極承受。9月27日,烏克蘭安全局(SBU)證實,烏軍發動遠程無人機,成功攻擊俄羅斯楚瓦士共和國(Chuvashia)一處油泵設施,造成火災並迫使設施停運。
技術突破:楚瓦士共和國距烏克蘭邊境數百公里,顯示烏方無人機具備長距離精確打擊能力與情報支援水準的提升。
戰略層面:烏克蘭官員坦言,這是對俄羅斯能源產業的「制裁」,因石油出口為俄羅斯戰爭機器提供資金。烏方意圖透過對煉油、油泵等基礎設施的系統性打擊,削弱俄方戰爭潛力,迫使其承受更高經濟與社會成本,並打破俄國民眾「戰爭遠在他鄉」的心理安全感。
主動出擊的戰略轉型:烏克蘭已不再僅限於領土防禦,而是採取「非對稱經濟戰」與心理戰,將戰火延伸至俄國本土,增加自身在未來談判中的籌碼。
國際連鎖反應與外溢風險
俄烏升級行動已引發連鎖震盪。波蘭作為鄰國,緊急升空軍機以確保領空安全,反映北約東翼對局勢高度敏感。俄方則在被控侵入北約領空後發出警告,要求西方避免進一步介入。這些互動凸顯戰爭外溢風險,任何邊境誤判或事故都可能觸發北約《集體防禦條款》(第五條),將歐洲乃至全球拖入更大規模衝突。
能源與經濟影響:烏克蘭對俄羅斯油泵設施的打擊,可能擾亂全球能源供應鏈,推高國際油價,進一步加劇全球通膨與市場不穩。
國際制裁與援助:烏克蘭高層呼籲西方加強對俄制裁(特別是能源與金融領域),並加速提供先進防空與長程打擊武器。西方回應將直接影響戰爭走向與烈度。
螺旋升級與戰爭性質根本轉變
目前,俄烏戰爭已不再是單純的領土爭奪或陣地拉鋸,而是演變為覆蓋全境、結合高科技(如無人機、巡弋飛彈)與傳統火力、並延伸至經濟、心理與國際層面的混合型現代戰爭。
惡性循環:俄軍大規模空襲旨在恐嚇、破壞與消耗,烏軍則以遠程打擊回應。雙方每次升級都被視為「必要回應」,進一步推高軍事烈度與地理覆蓋範圍,壓縮和平談判空間。
平民與人道危機:報復性轟炸導致傷亡與生活破壞不斷擴大,烏克蘭社會承受巨大壓力;俄羅斯本土也出現戰爭外溢跡象,社會穩定與政府正當性面臨新挑戰。
技術與資源消耗戰:無人機、巡弋飛彈等低成本高效武器正在重塑攻防規則,雙方需持續競爭補給鏈與防禦密度,消耗戰趨於長期化。
前景與國際社會挑戰
展望未來,俄烏戰爭的升級螺旋並未顯露止息跡象。基輔上空的濃煙與楚瓦士共和國油泵的烈火,是這一輪危機的鮮明注腳。戰爭正不斷侵蝕雙方社會韌性、經濟底線與國際秩序的穩定。
國際社會任務:需在支持烏克蘭正義抵抗的同時,有效管控衝突升級風險,避免全球性災難。各國領導人需展現前所未有的智慧與協作,為和平創造空間,並加強人道主義援助。
和平窗口收窄:仇恨與報復情緒正壓倒理性,若無有效遏制,這場戰爭或將成為21世紀最具破壞性的地區衝突,其影響遠超烏克蘭邊界,成為下一世代難以癒合的共同傷痕。
俄烏戰爭正處於危險的升級螺旋中,雙方不斷突破地理和戰術界線,將戰爭從前線推向敵後與經濟命脈。國際社會在譴責侵略、支持受害國的同時,必須以最大智慧避免衝突失控,守護人道與和平的底線。此刻的每一個決定,都關乎未來全球安全與穩定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