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view深度觀察】就在中國準備舉行9月3日抗戰勝利紀念閱兵之際,重慶這座英雄城市再次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然而這一次,並非因為官方的慶祝活動,而是因為一場史無前例的科技抗爭行動。8月29日夜晚,重慶大學城的高樓大廈突然被反共標語照亮,這一幕持續了超過50分鐘,震撼了整個中文世界,也預示著中國社會三股反抗力量正在悄然集結。
重慶投影事件:科技抗爭的新範式
2025年8月29日深夜,重慶大學城區域的一棟高層建築外牆突然出現巨幅投影標語:「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反抗,奪回你的權利」、「沒有共產黨,才有新中國」、「打倒暴政共產黨」。這些標語在夜空中閃耀了超過50分鐘,直到相關部門趕到現場才消失。
據後續報導,這次行動的策劃者是一名43歲的男子戚洪,他聲稱已將家人安全轉移至國外,並從英國遠程操控了這次投影抗議。這種遠程操作的方式代表了抗議活動的技術升級,從傳統的物理行動轉向了更加安全和精確的科技手段。
從四通橋到重慶:抗爭模式的演進
這次重慶投影事件被評論界稱為「升級版、精緻版、科技版的四通橋事件」。回顧2022年10月的四通橋事件,彭載舟(本名彭立發)用最直接的方式在北京四通橋掛出反對習近平的橫幅,雖然迅速被制止,但其象徵意義深遠。
然而,重慶事件展現了完全不同的抗爭思路。相比於四通橋事件的高風險直接對抗,重慶投影採用了遠程技術操作,大大降低了執行者的人身風險,同時在視覺衝擊力和傳播效果上毫不遜色。這種技術賦能的抗爭方式,為後續的反抗活動提供了新的參考範本。
第一股力量:覺醒的「理工科技男」
群體特徵與背景分析
在這波新型抗爭浪潮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個特殊群體的崛起——「理工科技男」。從重慶的戚洪,到濟南的柴松,再到成都的梅世林,以及網絡世界著名的「編程隨想」(阮曉寰),這些抗爭行動的主角都有著相似的背景:科技從業者、理工科教育背景、具備較強的技術能力。
這個群體具有三個關鍵特徵:
技術優勢明顯:他們天然具備翻牆能力,能夠突破網絡封鎖獲取外界信息,同時掌握各種技術工具,能夠創新抗爭方式。無論是投影設備的遠程操控,還是網絡安全防護,他們都具有普通民眾所不具備的技術優勢。
信息渴求強烈:作為知識分子群體,他們對真實、不受審查的信息有著天然的渴求。長期接觸國際互聯網使他們更容易形成獨立思考能力,對官方宣傳的虛假性有著敏銳的洞察力。
經濟地位變遷:這個群體曾經是中國經濟奇蹟的受益者和推動者,2021年的調查顯示,44.5%的中國開發者月薪在8000-17000元之間,21.2%超過17000元,在當時屬於中高收入群體。
從春天到寒冬:理工男的幻滅之路
然而,習近平政府自2021年開始對科技企業的大規模整頓徹底改變了這個群體的命運。從阿里巴巴的反壟斷調查,到滴滴的下架風波,再到整個科技行業的監管收緊,無數科技從業者經歷了從雲端跌落谷底的痛苦過程。
大規模裁員潮席捲了整個行業,「996」工作制度變得更加嚴酷,而「萬般皆下品,唯有編制高」的社會風氣讓曾經的技術精英感到前所未有的挫敗。他們「從春天直接跳進了寒冬」,這種巨大的心理落差成為了抗爭的重要動力源泉。
正如文昭談古論今2025年9月1日第1602期的視頻所分析,「這伙理工男,是喪失感最強的一群人」。當夢想破滅,當技術不再被重視,當創新被政治正確所束縛,這個群體的反抗就變得不可避免了。
第二股力量:絕望邊緣的年輕學生
就業困境與社會壓力
中國的年輕學生群體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就業危機。官方數據顯示,2025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但就業市場卻持續萎縮。「畢業即失業」已經不再是個別現象,而是普遍性的社會問題。
年輕人面臨的不僅僅是經濟壓力,更是對未來的深度焦慮。房價高企、社會階層固化、向上流動機會稀少,讓他們感到被整個社會拋棄。這種絕望情緒正在成為社會不穩定的重要因素。
網絡原住民的覺醒特質
與上一代人不同,當代中國年輕人是真正的「網絡原住民」。他們從小就生活在數字化環境中,對信息的敏感度更高,對虛假宣傳的識別能力更強。同時,他們也更容易通過網絡組織和動員。
白紙革命中年輕人的表現已經充分證明了這個群體的抗爭潛力。雖然那場運動最終被鎮壓,但它播下了反抗的種子,培養了一代有抗爭經驗的年輕人。
第三股力量:具有階級共情的縣城居民
草根階層的正義感
在中國的城鄉結構中,縣級城市的居民往往具有強烈的社會正義感和階級共情能力。他們既不像大城市居民那樣冷漠疏離,也不像農村居民那樣信息閉塞,而是保持著對社會不公的敏感和對弱勢群體的同情。
江油抗議事件就是這種草根正義感的典型體現。當地居民因為不滿政府的不公政策而自發組織抗議,展現出強大的集體行動能力。這種基於共同利益和正義感的動員模式,往往比精英階層的理念驅動更具持續性和爆發力。
地方治理危機的放大器
縣級城市往往是中國治理體系中最脆弱的環節。地方官員腐敗、政策執行扭曲、民眾利益被忽視等問題在這一層級最為突出。當這些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具有強烈正義感的縣城居民往往成為抗爭的先鋒。
他們的抗爭雖然往往從具體的利益訴求開始,但很容易上升到對整個制度的質疑。這種「星星之火」式的反抗,正是當局最為擔心的社會動盪源頭。
三股力量的匯聚:從原子化到組織化
打破社會原子化的嘗試
長期以來,中共政權通過各種手段維持社會的原子化狀態,讓民眾彼此隔離、相互猜疑,無法形成有效的集體行動。然而,近年來的一系列事件表明,這種原子化狀態正在被打破。
重慶投影事件的重要意義不僅在於其技術創新,更在於其示範效應。當人們看到有人敢於站出來反抗,並且能夠相對安全地完成抗爭行動時,更多的人會受到鼓舞和啟發。
漸進式勇氣的擴散機制
正如視頻中所倡導的「勇氣滴流效應」理論,社會變革往往不是通過一次性的大規模行動實現的,而是通過無數個小的勇敢行為累積而成的。每個人「在自己能承受的風險基礎上再加一丟丟」,就能夠提升整個社會的勇氣水平。
這種漸進式的勇氣擴散機制正在中國社會悄然發生。從分享敏感信息,到點讚支持性言論,再到參與小規模抗議活動,越來越多的人正在突破自己的舒適圈,為社會變革貢獻自己的力量。
當局的應對與挑戰
技術對抗的新戰場
重慶投影事件暴露了當局在應對新型抗爭方式上的準備不足。傳統的維穩手段主要針對實體空間的抗議活動,但面對遠程技術操控的抗爭方式,現有的防範體系顯得力不從心。
如何在不影響正常經濟活動的前提下防範類似的技術抗爭,成為當局面臨的新挑戰。過度的技術管控可能會進一步損害中國的創新環境,但放任不管又會面臨更多的抗爭行動。
社會管控的邊際效應遞減
更為嚴重的是,當局發現傳統的高壓維穩手段正在面臨邊際效應遞減的問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不再懼怕當局的威脅,特別是那些已經對現狀絕望的群體。
當人們「無所畏懼」時,威權體制的統治基礎就開始動搖。這正是當前中國社會最危險也最具希望的信號。
雷霆之力的醞釀
重慶投影事件只是一個開始,而不是結束。三股反抗力量——覺醒的科技從業者、絕望的年輕學生、具有正義感的縣城居民——正在以各自的方式表達不滿和反抗。雖然他們目前還處於相對分散的狀態,但隨著社會矛盾的進一步激化,這些力量很可能會找到共同的結合點。
正如視頻標題所暗示的,「雷霆之力在醞釀」。當這三股力量真正匯聚在一起時,將會產生怎樣的能量,不僅是中國當局需要思考的問題,也是全世界都在關注的歷史性變局。
在9月3日的閱兵典禮上,當局展示的是軍事力量和政治威權;而在重慶的夜空中閃耀的,則是民心所向和歷史趨勢。究竟哪一種力量更加持久和強大,時間將會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