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view深度觀察】中共黨魁習近平的93閱兵,這場看似輝煌的外交秀實際上暴露出中國外交戰略的深層危機,這更像是一場「高成本的外交豪賭」——以強勢軍事儀式和「反西方軸心」的象徵性合作,試圖掩蓋國際影響力衰退的現實,但最終可能加速戰略孤立的進程。
盟友圈的質量與數量雙重衰退
最令人警醒的是參與國構成的根本性變化。2015年93閱兵時,賓客名單包括韓國總統朴槿惠、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南非總統祖馬等重要中等強國領導人,展現了中國當時相對平衡的外交影響力。然而,如果今天舉辦類似活動,參與者將主要局限於俄羅斯、北韓、伊朗等在國際社會中處於邊緣地位或受制裁的國家。
這種轉變不僅僅是數量上的減少,更是質量上的急劇下降。當一個大國的主要盟友都是國際制裁的對象或威權體制的代表時,這本身就說明了其外交政策的根本性失敗。韓國、澳洲、印度、泰國等具有戰略價值的合作夥伴的缺席,標誌著中國在關鍵地區影響力的實質性衰退。對於多數中等國家而言,與受制裁國家同台的機會成本與風險(包括二級制裁、輿論壓力)已經遠高於象徵性收益。
從包容性理念到對抗性聯盟的戰略倒退
這種盟友構成的變化反映出中國外交戰略從根本上背離了其最初承諾。習近平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原本旨在構建一個包容性的國際秩序,吸引更多國家參與中國主導的全球治理體系。然而,當前的現實卻是這一理念的徹底失敗。
當中國的主要合作夥伴變成俄羅斯、北韓、伊朗這樣的國家時,它實際上是在向世界宣告自己已經站在了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的對立面。這種定位不僅無法吸引中立國家,反而可能推動更多國家倒向美國陣營。「反西方軸心」的色彩越來越濃厚,這與最初「和平崛起」的敘事形成鮮明對比,在經濟放緩期強化軍事符號,容易被解讀為對現行秩序的挑戰而非公共產品的供應者。
地緣政治博弈中的戰略誤判與風險放大
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習近平將與普京、金正恩的同台視為對美談判籌碼的做法,實際上是把「槓桿」當成了「資產」。這種戰略誤判忽略了其對歐洲、印太與全球南方的負面外溢效應:盟友與夥伴更容易將中國視為修正秩序的硬性挑戰者,從而加速結盟與脫鉤進程。
更為嚴重的是,與受戰爭或制裁牽連的政權結盟,意味著中國在俄烏衝突、朝核問題、伊核談判等議題上承擔更高的「期待成本」與「連坐風險」,削弱了戰略機動性。金融與科技層面的二級制裁風險不斷擴大,從銀行清算到關鍵零部件供應,從對外投資到融資渠道,都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這直接影響到人民幣國際化和供應鏈升級的長期目標。
內政外交惡性循環的具體機制
更為關鍵的是,外交孤立正在與國內經濟困境相互作用,形成難以打破的惡性循環。中國當前面臨的通縮壓力、房地產市場崩潰、消費信心低迷等多重經濟挑戰,不僅削弱了其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也限制了通過經濟手段拓展外交關係的能力。
當經濟增長這一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支柱開始動搖時,政府可能會更多地依賴民族主義情緒和對外強硬姿態來轉移國內矛盾。這種做法雖然可能在短期內獲得一定的政治支持,但長期來看只會加劇國際孤立,進一步惡化經濟環境。當內部政治靠對外強硬維繫動員時,決策層面臨「下坡路激進化」的風險:對外更難讓步,對內更難調整,政策空間被自我綁縛。
軍事展示的適得其反效應
大規模的軍事閱兵在當前國際環境下產生了明顯的適得其反效果。對於那些已經對中國軍事擴張感到擔憂的鄰國而言,更大規模的軍事展示只會加劇它們的安全焦慮,推動它們尋求美國的安全保護。這種「安全兩難」的惡性循環已經在亞太地區表現得淋漓盡致:日本、澳洲、菲律賓等國不僅沒有因為中國的軍事威懾而妥協,反而加強了與美國的軍事合作。
AUKUS聯盟的建立、四方安全對話的機制化、各種雙邊軍事協議的密集簽署,都是對中國軍事威懾政策的直接回應。作為威懾工具,閱兵對外的邊際效用遞減,卻對內與對外的成本遞增,不僅加劇威脅感知、刺激對手技術封鎖與聯防,還暴露自身作戰概念與裝備譜系供對手「對症下藥」。
軟實力的全面衰退與價值觀危機
93閱兵所暴露的另一個嚴重問題是中國軟實力的全面衰退。真正的大國影響力不僅體現在軍事實力上,更體現在價值觀吸引力、制度模式的示範效應、以及在國際事務中的道德威望。當中國的主要合作夥伴變成那些在人權、民主、法治等方面備受爭議的國家時,它實際上是在損害自己的國際形象。
對於多數發展中國家而言,它們追求的是「非結盟2.0」與務實利益,而非被迫選邊站隊。當北京的對外形象從「基建與市場」轉為「軍事與陣營」時,很難維持先前在全球南方的吸引力。債務重組、產能合作、數位與綠色轉型等本可積累信任的議題,被高分貝軍事符號與陣營標籤稀釋。
戰略選擇空間的收縮與路徑依賴
最令人擔憂的是,這種外交路線一旦固化,將形成難以逆轉的路徑依賴。當中國越來越依賴與「反美軸心」國家的合作時,它實際上是在縮小自己的戰略選擇空間,將自己鎖定在一個對抗性的國際角色中。這種路徑依賴一旦形成,就很難逆轉,更為關鍵的是,這種外交布局可能會讓中國在面對未來挑戰時缺乏足夠的國際支持和合作夥伴。
從短期來看,93閱兵可能帶來影像與話語權上的「高光時刻」;但從中長期來看,卻面臨合作網絡收斂、制裁與技術壓力疊加、鄰國軍備競賽加速、談判迴旋空間變窄的困境。這是一場以「可見的盛大」掩飾「不可見的流失」的活動:強化了面向內部的認同,卻削弱了面向外部的信任。
從外交秀場到戰略困境的轉折點
93閱兵作為一場精心策劃的外交秀,雖然可能在短期內為習近平帶來一定的政治收益和談判籌碼,但它無法改變中國在國際社會中日益孤立的根本現實。相反,這場閱兵可能成為中國外交政策的重要轉折點,標誌著從追求廣泛國際合作轉向依賴狹隘對抗性聯盟的戰略收縮。
真正的大國實力不是藉由誰站在檢閱台上來衡量,而是看有多少國家願意在風險與不確定性中選擇與你站在一起。
在華麗的外表背後,如何應對這些深層的結構性挑戰,才是真正考驗領導人智慧的時刻。93閱兵或許能帶來一時的表面輝煌,但它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反而可能加速這些問題的暴露和惡化。
🔗 延伸閱讀:一場看似偶然的車禍,如何撬動中共最高權力核心的政治博弈?
如果說9·3閱兵暴露的是習近平外交層面的孤立,那麼楊蘭蘭事件則揭開了其內政層面更加致命的危機。從澳洲車禍到中南海政變傳聞,從軍費黑洞到權力博弈,這篇深度調查將為您展現習近平政權面臨的全方位崩潰危機。
推薦閱讀劇透
這篇文章《一場看似偶然的車禍,如何撬動中共最高權力核心的政治博弈?》與我們的9·3閱兵分析形成完美的呼應,揭示了習近平政權更深層的危機。
⚔️ 權力博弈升級
文章揭示了比9·3閱兵外交孤立更加驚心動魄的內部鬥爭:
- 張又俠的反擊:軍紀委突然查帳行動,直指習近平核心圈
- 8月16日異動:82集團軍裝甲車隊進京,與北京公交車「街頭對峙」
- 信息核戰:三枚「信息核彈」——20億封口費、胡錦濤主持清算會議、高層集體立遺囑
🎯 9月3日的真實含義
最震撼的是對9·3閱兵的重新解讀:「這不是一個慶典,這更像是一個最後期限。」
文章指出張又俠的策略是「閱兵保障歸你,閱兵之後歸我」,暗示9月3日可能是權力交接的分水嶺。
💀 死亡螺旋理論
文章提出中共政權已進入「死亡螺旋」: 經濟衰退 → 權力不穩 → 加強控制 → 政治惡化 → 經濟崩潰 → 政治脆斷
這與我們分析的外交孤立和經濟政策失靈形成了完整的危機拼圖。